选择做丁克的家庭,有着什么样的心理?
丁克是DINK的谐音,来源于英文单词DoubleIncome No Kids,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说既没有收入也没有孩子。而他们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有可能是他们的经济上的问题,也有可能是生理上的或者是个人发展以及家庭影响等其他因素。
丁克的首要标准就是他们是具有生育能力的人,但是他们选择不生育。除了主观意愿上的不生育,也有可能是因为其他的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选择不生育。
而对于丁克一族来说,他们大多数都是高收入的人群,并且是社会的中产阶层。对他们来说,物质的基本条件已经能够满足他们自身的需要。他们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,就会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需求。
如果不生孩子,那他们就会拥有更多的个人时间以及金钱,还有更多的精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。另外他们还可以节省为孩子而忙碌的时间,而有更多的时间去满足自身的享乐。
还有一部分的丁克一族,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、全新的婚恋观。他们认为,婚姻不是靠孩子来联系的,孩子更不是婚姻的保鲜剂。反而孩子还会占据自己的一大部分时间,影响两个人更高品质的生活。同时,现在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,没有这很大的生活压力,养育一个孩子成本是很高的,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使二人的负担增加。
对于女性来说,每当自己孕育一次小生命,就会在鬼门关走一趟。她们要承受医学上面的第十级疼痛,而且生孩子具有很大的风险。首先孩子有可能面临畸形问题,另外,母亲也会有生育风险,所以很多的家庭为了不面临这个风险,就选择当丁克一族。
在心理学上,可以用力比多定理来分析一下丁克一族的心理情况。力比多又叫作欲力,心力,性力。这是精神分析的术语弗洛伊德就在1905年的时候,第一次提出来一种跟性本能有关系的潜在能量,同时他把性欲与自我保护的本能做了对比,并开始用力比多一词来形容性欲或者性冲动。
再后来就扩展成为一种集体生存,逃避痛苦,以及寻求快乐的一种本能的欲望,这是一种跟死的本能相反的本能。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看作是人类一切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动力源泉。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人类是偏向于享乐主义的,会主动趋利避害。有一些人从小的生活就非常安逸,心理年龄很小,不能够承受传统的生活方式。
他们连自己都照顾不好,更何况是去照顾和教育一个孩子呢。而如果不生孩子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面让他们逃避这个痛苦,体现了他们寻求快乐的本能欲望。
力比多定理指的是对于一个人来说,他的力比多是有限的,如果他把力比多用在一个人的身上,那么相应的,在另一个人身上的分量就会减少。如果夫妻二人在孩子的身上投入了过多的时间,精力和金钱,那么对另一半的关注以及激情也会减少。
因此就可以解释,有些夫妻会认为孩子是第三者,破坏了他们彼此的感情,这也是一些丁克选择不生孩子的理由。
另外,丁克一族还有一些在心理上面会认为社会现在已经非常残酷,具有激烈的竞争。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,从小就在各种压力之下成长,比如说有各种各样的补习班,也不愿意他们为了获得社会地位,而卷入了社会的残酷竞争当中。他们不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样过得十分辛苦,所以就干脆不生孩子了。